四年的扶贫发展,广东河源市紫金县开拓产业,为贫困村奠定赖以生存的基石;做好基建,改变贫困村脏乱落后的面貌;落实保障,保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提高收入,全面提升贫困户整体生活水平……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在紫金县的各个贫困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也正是这每一天的改变,为贫困户带来了阳光明媚的新生活。
双兴村:
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一年分红收益突破80万元
“现在生活有奔头啊,干活都不觉得累!”漫山遍野的脐橙树间,一个身材略矮胖的中年男人,正在给脐橙树施肥。早晨下过雨,但太阳一出来,土壤一下子就被烤干了,汗水浸透了男人的汗衫,他却丝毫不以为意,戴着草帽依然干得起劲。他叫戴文锋,是双兴村85户贫困户中的其中之一。2016年以前,他每天都为家里5个孩子的三餐发愁,自从驻村工作队来了村里,精准帮扶从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在收入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对未来更是充满了希望。
戴文锋在脐橙基地务工
培育“一村一品”打下产业基础
2016年,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办开始对口帮扶双兴村,让它从一个贫困小乡村,一步步改头换面。
2017年,双兴村委与本土企业开展合作,因地制宜发展中华脐橙种植产业项目,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产业工程。“脐橙基地的建设,从几个方面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首先,双兴村委投入帮扶资金80万元,发展中华脐橙基地130亩,合作期8年,每年产生分红收益8万元,用于分配给全村贫困人口。2018年又统筹60户贫困户‘以奖代补’结余资金177.916万元入股该公司,投资期限6年,每年都有分红。”双兴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杜果坚说。不仅如此,脐橙基地还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种植脐橙。通过免费给他们提供肥料、种苗、技术、保价回购等方式提高贫困户参与种植的积极性,迄今已带动种植面积达40亩。此外,脐橙基地还提供了2个固定工作岗位和60个临时岗位,促进贫困户就业。
今年39岁的戴文锋,就是脐橙基地的固定工人之一。因家中有五个正在上学的孩子,2016年戴文锋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无法外出务工,他只能靠在家种点桔子维持生计,家中餐桌上鲜见荤腥。自从脐橙基地开始运营之后,扶贫工作队介绍戴文锋到基地担任全职员工,每个月固定收入有3500元。“家里的房子做了危房改造,孩子们上学有了教育补贴,以前为生活发愁,现在月月收入稳定,每年还有产业分红,人也开朗了许多。”戴文锋说,现在的日子做梦一般。
双兴村新建的党群活动中心
长短结合进一步夯实产业结构
2018年1月脐橙树苗开始种植,经过两年的生长,明年将会进入盛产期。为了进行长短结合的互补产业发展,驻村工作队和双兴村委会共同商议,投入帮扶资金43万元参与蓝塘镇肉鸽养殖产业扶贫项目,统筹成立蓝福农民专业种养合作社发展肉鸽养殖,与紫金县一方农牧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肉鸽养殖示范基地。“肉鸽生长速度快,从出蛋到出栏只需要40天,效益特别好,短短半年时间,每个村就能获得分成7万多元,2020年已经分成14万多元了。”驻村第一书记彭亚华说,肉鸽养殖示范基地的成功为紫金县的扶贫产业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2020年,紫金县惠农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国有独资扶贫企业)与紫金县一方农牧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紫金县扶贫产业“龙头”项目——一方肉鸽养殖扶贫产业园,该产业园建在蓝塘镇双兴村,双兴村也投入200万元参与该项目。“村里流转了600亩的土地,这里未来将打造成一个集肉鸽养殖、生态茶园、家禽屠宰厂、百果园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养殖生态园,园内将做到生态循环利用,如鸽子粪可以作为有机肥种植茶叶等。”杜果坚说。
彭亚华说,截至目前,双兴村共发展8个扶贫产业项目,总投入资金740.92万元,全年实现产业收益86.21789万元。
双兴村投入资金参与蓝塘镇肉鸽养殖产业扶贫项目
发展电商延长产业链形成闭环
多项产业的良性发展让双兴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面貌,而随着贫困户收入的提升,扶贫工作的重点也开始往消费扶贫方面转移。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给双兴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贫困户及村民们养的鸡鸭一时半会卖不出去,只能干着急。在了解滞销困局后,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帮扶单位,通过对接深圳的相关企业,帮助贫困户及村民销售走地鸡近千只,产生收益近10万元。
今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双兴村打造“公司+基地+贫困户+电商”的发展闭环,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和当地企业合作,在双兴村打造全新的电商平台。“我们要给村子里留下撤不走的产业,撤不走的市场。”彭亚华说,帮扶资金投入的部分,每年还可以获得分红,而电商平台的建立,将为促进本地农产品进行线上线下销售齐头并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电商平台可以作为我们今后开展消费扶贫的一个载体,而合作的企业也有现成的商超资源,可以将村里的农产品直接对接到深圳等地的扶贫超市,打通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真正的销售闭环。”彭亚华说。
龙塘村:
为蜜柚注册商标 品牌化规范村级产业
沿着龙塘村的山路往上,在到达山顶的那一刻,记者的眼前豁然开朗,目之所及,是一排排如卫兵般排列整齐的蜜柚树,它们占满了一整片丘陵,几乎望不到尽头。紫金县九和镇龙塘村,位于23.5°北回归线上,自然地理条件特别适合种植蜜柚,村民大多以此为生。然而,龙塘村地处偏僻,村民种植分散,缺乏品牌知名度,导致蜜柚产量高却卖不上价。如何在龙塘村已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突破限制,让村民和贫困户获得丰产又丰收?这是帮扶单位在龙塘村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位于北回归线上的龙塘村特别适合种植蜜柚
统一种植打破“低价魔咒”
顶着火辣辣的烈日,70多岁的李南佑穿梭在蜜柚林中,摸摸这棵树的叶子,看看那棵树的覆土,仔细又认真。李南佑是小学的退休老校长,弟弟是贫困户,以前,他也在村子里种植蜜柚,可每到收获季节,村民们一拥而上,以价格战吸引收购方,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果贱伤农”。
“这样不行,必须将村民们拧成一股绳,统一种植管理,让村民们和贫困户的柚子能卖上价。”龙塘村驻村第一书蔡陆宏告诉记者,自2016年开始,河源市委组织部、河源市科技局和卫生健康局一起联手帮扶龙塘村,经过多方考察,出资60万元帮助龙塘村发展红肉蜜柚种植产业。目前龙塘村红肉蜜柚种植规模已近2000亩,年产量近100万斤,丰产期可达1000万斤,2018年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了近12万元。
2019年,针对种植户自种自卖的问题,村党支部主动召集全村党员进行研究,决定由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进行保价收购。“统一种植,让龙塘村的蜜柚种植上了规模,在对接市场时有了统一的出口,就不会因为乱打价格战而影响村民收益。”蔡陆宏说,村里还创立了“23.5°蜜柚”的品牌,开启了龙塘村蜜柚品牌化的新时代。
村里成立合作社后,李南佑将蜜柚种植扩大到100亩,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今年还申请到了‘一村一品’的帮扶资金,进一步扩大了种植面积和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预计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这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李南佑笑着说。
六天卖出百万斤蜜柚
69岁的李振文在帮扶单位支持下养鸡、养鸭、养猪,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69岁的李振文,是龙塘村的贫困户之一。家中孙子孙女多,大儿子因做工损伤了身体,一家8口人都指望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活。“耕田、做水泥工、养鸡养鸭养猪,我什么都能做。”李振文说,自从扶贫工作队来了村里,给了他很多帮助。2019年他遭遇猪瘟损失惨重,幸亏工作队帮他买了鸡苗,让他重新振作,还帮他包销了几百斤的柚子,全家才缓过一口气,渡过了难关。
事实上,自从村子成立了种植合作社,扶贫工作队在如何帮助龙塘村打开柚子销路方面,绞尽了脑汁。2019年柚子丰收,他们仅仅只用了六天时间,就将全村100万斤蜜柚全部销售出去,解决了村民和贫困户最犯愁的大难题。
“近年来,紫金县大力组织实施电商扶贫的大格局,在县里的支持下,我们和村干部一起多次走访企业,确定与电商企业进行合作,由该企业和村专业合作社签订五年的保价收购协议,帮助龙塘村解决红肉蜜柚产量增加不增收的问题,实现销售渠道稳定,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的良好开局。”蔡陆宏说,不仅如此,通过注册“23.5°蜜柚”商标,由龙塘村与合作电商企业进行品牌共建,并在蜜柚成熟季节举办采摘节,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通过现场拍卖、电商竞价、单位消费扶贫等多种途径引爆蜜柚销售旺季,短短六天时间就将全村100万斤的蜜柚销售一空。
筹资帮村民建“连心桥”
有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未来,龙塘村将进一步致力于提高红肉蜜柚的质量、产量,打造一条集生产销售、包装深加工一体化、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三产融合”道路。“蜜柚种植基地的销量好,每年还会给我们贫困户分红,2019年我们就分到了6000多元。“李振文说,房子改造了,生活好了,今年他还花钱买了一辆小轿车,真正实现了脱贫心愿。
2019年11月开始动工的“连心桥” 马上就可以通车了
收入上去了,驻村工作队的重点开始放在了民生难题上 。“我一来村里,村主任就跟我说,村民们百年来最想解决的难题,就是那座铁索危桥!”蔡陆宏说。这座桥连接着三中自然村和早田自然村等,因为不在主干道上,多年来只有一座铁索桥,危险系数很大。“如果不走这座桥,村民就得绕道七公里过去,十分不便。”龙塘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蔡海金说。
面对这个难题,蔡陆宏多次奔走协调请示市县各部门,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不断努力,“在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连心桥得以筹齐资金,在2019年11月破土动工。现在,主体桥身已修建完成,9月份即可竣工通车。”蔡陆宏说,连心桥的修建过程,让他深刻体会到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真正破解基层办事难的问题。
截至2019年底,龙塘村24户贫困户89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60元,全部达到了脱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