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星
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快车道,美丽圩镇建设按下“加速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又见新成效……自“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我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通过典型镇村培育、“双百行动”、特色小镇建设等,挖掘乡村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文旅,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典型”带动镇村“蝶变”
4月,春暖花开。河源各地的鲜花竞相绽放,为春日的田野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市民、游客穿梭在花海当中,拍照、跳舞、唱歌……玩得不亦乐乎。绚烂的花卉不仅装饰了乡野田间,也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东源县义合镇坚持“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融合发展,充分挖掘红色文旅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精心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积极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推动乡村建设与产业运营相互促进,成立河源市啸仙故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筹下屯村的文旅资源,承接“花海”景点打造、复耕复种等镇村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连平县上坪镇紧抓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机遇,立足产业、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做强桃产业、发展桃业链、做活桃经济、打造桃品牌,大力推动特色民宿集群发展,丰富多业态发展内容,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此外,还将“桃元素”融入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围绕生产、生活、生态方面,着力打造有人气、有烟火气的城市“桃花源”,带动片区集体效益、群众效益、群众幸福感“三提升”。
近年来,我市持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聚焦“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以人居环境、乡村风貌、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培优培强,深入挖掘各镇村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提升乡村风貌,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典”带面提质扩容,助力推进兴镇富村高质量发展。
高校与镇村“双向奔赴”
日前,广州工商学院与东源县义合镇举行了校地合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以及“广州工商学院—啸仙故里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仪式,并围绕未来工作设想与合作方式展开了深入交流,合力推进“双百行动”走深走实。
“双百行动”彰显了教育系统在“百千万工程”中的担当作为。广东各大高校聚焦镇村发展,与河源携手共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开放大学联合东源县成功举办首届粤港澳大学生“双百杯”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竞赛,聚焦东源发展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首次实现粤港澳跨境联合推进“双百行动”;惠州学院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和平县建设竹产业科技小院,启动“千亩示范竹林”工程,现已打造8个共2400亩的丰产高效示范林,覆盖6个村;华南农业大学组织6支团队为紫金县19个典型村进行规划设计,已完成调研和初步设计方案。
近年来,我市紧抓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的机遇,充分运用高校的人才、科技、智力与文化优势,开展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共建,围绕校地联动、共建项目、特色活动等方面推动“双百行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去年,10所高校共组建195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2000多名学生在5个县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专业优势,助力乡村建设。
串珠成链 乡村发展焕新彩
走进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的春沐源小镇,只见青山绿水环绕,生态风光旖旎。小镇内打造的休闲垂钓、溯溪探险、水上乐园等娱乐项目,为游客带来别样的休闲体验和自然野趣。
春沐源小镇是源城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源城区以大湾区农文旅休闲体验首选地为定位,致力打造全长22.4公里的“万绿蔬果梦想农场”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范围包含陂角村、上村村等8个行政村,通过发挥春沐源等龙头企业效应,整合示范带内的区位、产业、生态等资源,谋划埔前镇双头村研学基地等产业项目21项,以及源城区鹏城大道等公共服务项目7项,进一步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今年,我市将推动建设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沿线地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各县区也立足当地实际,依托乡村风貌、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因地制宜整合沿线优势资源,以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等为主题,带动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镇村焕发新光彩,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