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场“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聚焦“菜篮子”问题,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杨坚 摄
在昨日召开的第九场“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上,10名群众代表及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结合自身经历,聚焦农贸市场管理、农产品价格等“菜篮子”热点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在饮食支出方面,每天至少要100多元钱,逢年过节时菜品价格更高,这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家庭来说经济压力更大,群众幸福指数受到影响。”群众代表邹翔对于农产品价格提出意见。他希望相关部门统一规范农贸市场农产品的价格,适当降低蔬菜、肉类价格,以缓解市民日常开销和经济压力。在得到相关部门负责人的答复后,他感到很满意。“参加‘面对面’座谈会,深刻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对市民生活的高度关注,有效解决市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邹翔说。
农贸市场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场所,不少流动商贩会选择在市场周边做小买卖。流动商贩的特点是产品少、流动性强、可以选择就地摆摊,但是这一“便利”的举动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不少流动商贩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没有保障。他们在路边摆卖,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给市民带来一定安全隐患。”群众代表邱志香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商贩的管理,限定摆摊区域、时间,不定时对农产品安全质量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公之于众。
“个别市场内的水产品商贩以优惠的价格售卖,存在缺斤短两欺骗顾客的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增加公秤点,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群众代表魏少华围绕商贩缺斤短两问题提出建议。他认为,“面对面”机制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平台。“菜篮子”工程是民生工程,希望通过“面对面”机制抓紧抓实,做到农产品货源充足,农贸市场安全、卫生,农副产品价格相对平稳。
“食品安全关乎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人大代表潘莉建议,要从源头上保障“菜篮子”安全,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各县区(镇、街)要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要加大对“菜篮子”保供基地的检查指导力度,重点检查质量安全管控、生产记录档案、上市前农残监测和合格证开具情况。要强化监测,重点加强“菜篮子”保供基地、种植散户上市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市、县区定量检测和镇、街快速检测共同推进,增加监测数量和频次,统筹发展和安全,保证数量和质量,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 梁昕 陈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