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深高铁的开通,进一步加快了河源“融湾”“融深”的步伐。
■文:本报记者 梁驱远
■图:本报记者 黄赞福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完善的交通网络,是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也是丈量群众心中幸福指数的标尺。十年沧海桑田,河源交通建设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速铁路跨越山河……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连平人,从小在山城长大的付永霖,既是河源交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从出省探亲、外出求学再到毕业工作,每一个阶段出行方式的转变,都让他深切地体会到出行便利的显著提升。
小山城通了高速公路
群众幸福感驶上“快车道”
从前的日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个问候,一次相见,都要历经千山万水。10年以前,对于随母回娘家广西探亲的付永霖来说,旅途是一段漫长且“折磨”的时光。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连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彼时从连平到广西贵港市,必须先坐车到广州,然后再转车到广西。
“当时连平县客运站前往广州的班车不多,从广州去广西还需要十几个小时的路程,为了预留充足的时间,我们都是选择凌晨1时的班车前往广州。”付永霖回忆。凌晨12时30分,付永霖和母亲就会拎着大包小包的特产和行李提前到达连平县客运站,搭乘班车前往广州越秀南客运站。由于当时连平没有通往广州的高速公路,大巴只能走105国道,复杂颠簸的路况,加上车上嘈杂的环境,付永霖虽有困意却无法入眠。一路摇摇晃晃直到早上6时多,终于到达广州越秀南客运站。拖着行李、疲惫不堪的付永霖,心底最大的愿望便是建成一条连平直达广州的高速。
时间转眼到了2015年,此时正在上高三的付永霖,在地理老师的口中得知大广高速即将通车的消息:“大广高速的建设对连平的发展意义重大,同学们以后如果去广州念大学,更加畅通便捷了。”听完老师的话,付永霖心中欣喜且期盼。
2015年底,大广高速连平段全线竣工通车,连平告别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连平县城往返广州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时隔半年后,付永霖成功拿到了广州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他坐着客运车沿着大广高速一路飞驰到广州,看着窗外一辆辆汽车不断掠过向前奔去,他切身感受到这条高速为连平这座小山城的振兴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与希望。至此,他的探亲、求学之路不再崎岖,远方尽是坦途。
河源交通建设蝶变
“双城记”来到群众身边
付永霖的大学四年,是连平也是河源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四年。
2017年,龙连高速全线通车,告别了连平县城无高速直达市区及龙川县的历史,串联起粤北山区的绿水青山;2018年,武深高速连平段通车,打通了河源至深圳、惠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快速通道……
在高速路网快速完善的同时,河源加快推进赣深高铁、梅龙高铁建设,全面提升市域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并积极配合开展广河高铁的前期研究,预留路线走廊,开展深惠城际铁路延伸至河源段规划工作,预留轨道沿线用地,助力河源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河源交通建设的蝶变,付永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2020年,付永霖大学生涯结束,与许多年轻人一样,带着向往,他来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深圳,打拼自己的第一份事业。客运车、滴滴顺风车成了他往返深河两地的常用交通方式。“虽然出行选择比以前更加多样化,但出行效率始终不高。”所以,包括付永霖在内的河源市民,都期盼着正在建设中的赣深高铁。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通车,结束了河源不通高铁的历史,打通了河源前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大通道”。河源到深圳的车程压缩至48分钟,出行效率大幅提升,河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来去自如的“双城记”,就这样悄然出现在两地群众身边。
“欢迎您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您乘坐的这趟列车是由深圳北站开往赣州西站的……”今年2月,返乡过年的付永霖第一次坐上了赣深高铁。当乳白色的动车以300余公里的时速,在原野上、乡村边、隧道里呼啸而过时,他深切体会到“距离不是距离,时间才是距离”的含义。从此,赣深高铁便成了他往返深河的出行最优选。
10年,河源交通建设迎来了全新的时代,河源人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河源人民正紧紧抓住“双区”建设的机遇,积极谋划“融湾”“融深”高快速通道,从根本上打破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1.57万平方公里的河源大地上,一张综合立体交通网蓝图正在慢慢绘就,擘画出更加美好的“诗和远方”。